乐投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败血症可以治好吗

发布时间:2020-02-2863029次浏览

只要及早发现,治疗得当,败血症是能够治愈的。因此,败血症能够治愈的关键,就是能够及早治疗以及是否处理得当。通常来说,只要败血症及时被检查出来,然后找到引起疾病的病原体,再采取相应的敏感抗生素治疗,就可以药到病除。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都知道,很多血液疾病,都是具有比较严重的后果的,倘若处理不好,患者的生命健康就得不到保障,甚至随时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健康遭受到威胁。那么,败血症可以治好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败血症这种不良症状,倘若可以在疾病初期被发现,与此同时及时借助一些比较敏感的抗生素治疗,通常都是能够治愈的。

因此,对于败血症患者而言,影响是否可以治愈的最重要因素,莫过于有没有及早被发现以及是否治疗得当。

倘若疾病及时被发现,与此同时,可以顺利找到诱发败血症的病原体,再借助一些对应的敏感抗生素处理,患者的病情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个时候距离治愈就为期不远了。

倘若患者所感染的细菌属于耐药菌,而患者初期所接受的抗生素没有能够有效把细菌杀灭,患者的败血症这种不良症状,就有可能不可以得到及时的控制,而导致一些诸如寒战以及发热等等不良症状反复发作。

这个时候,倘若患者属于年轻力壮的患者,有可能不会马上存在生命危险;不过,倘若患者属于年纪老迈的患者,很有可能会诱发呼吸循环衰竭等等严重后果,最终引起死亡。

因此,对于败血症这种不良症状而言,唯有早发现方可拥有比较高的治愈率。否则的话,一旦败血症持续恶化,继而导致病情么有办法得到控制,患者的生命健康变得不到保证。

与此同时,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之余,也要注意一下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比如切莫熬夜,务必要充分休息,但是也不可以整天卧床,比如参加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

相关推荐

败血症是什么能不能治好
医学上所说的败血症是指血流的感染,现在又叫脓毒血症。是指细菌入血引起的血流感染,可以造成病人高热、感染中毒性休克,引起全身的组织脏器损伤,甚至导致病人死亡的一种危急重症。多数败血症的病人是可以治好的,是一个感染性的疾病,可以通过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控制。败血症是一种细菌入血的情况,往往会有一个原发的感染灶,比如说一些接种,特别是颜面部位的接种,如果不适当的挤压就可以造成细菌入血。肿瘤的病人、化疗的病人免疫机能非常低下,肺脏的感染、消化道的感染也可以因为白细胞的降低、免疫力的降低、免疫屏障减少导致细菌入血,引起败血症的情况。临床上需要强有力的抗生素尽快的控制感染,多数病人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语音时长 00:53

2021-12-30

74951次收听

败血症危险吗
出现脓毒症时,不仅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还有炎症反应。会出现明显的高热及生命体征的改变。甚至会出现昏迷或多脏器损伤。在脓毒症时期,根据SOFA的评分不同,会处在不同的阶段,不论什么阶段都非常危重。要对脓毒症的患者相应的抗感染抗微生物治疗。其次给予对症支持的治疗,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等。若出现多脏器的衰竭,一定要给予病人相应的脏器支持的治疗。而出现脓毒症时,若病情危重,且原发病没法治疗,则病死率非常高。
语音时长 01:11

2021-12-30

90479次收听

败血症的预防措施有什么
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第一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因素,第二根据宿主的情况。入住ICU的病人,置管有侵入性操作,发生脓毒症的风险会高。就可以给予拔管,甚至改变居住环境。若是老年人且免疫力差,则发生风险比一般人高。在感染时,如果发现病人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或早期的苗头,就要给予抗微生物的治疗。这是有效防止病人进入脓毒症,甚至休克阶段的预防措施。从这些方面进行预防,且在综合的情况下,才能防止脓毒症的发生。
语音时长 01:39

2021-12-30

83826次收听

败血症的症状有什么
脓毒症主要是由于这种病原体的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还有全身炎症反应的变化,体温的升高,心率的增快,血压的降低,心动过速等。还有一部分病人会有中末循环的障碍,脓毒症不仅有临床表现,还会有炎症反应。所以脓毒症主要是由病原体感染以后,加上全身的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包括生命体征的变化这种改变,中末循环的改变。甚至有些病人会出现多脏器的损伤等,这些都是脓毒症的临床表现。
语音时长 01:08

2021-12-30

73772次收听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淋巴细胞低是怎么回事
首先出现这样的血常规变化不应该太紧张,首先这种只是一个百分比的变化。一种情况是首先出现了百分比的变化,但是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还有淋巴细胞的绝对值都是在正常范围内的,这种情况是非常早期的一种血细胞的因为某种疾病引起的改变,都是非常轻的一种情况。还有一种就是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还有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都发生增多,这个时候更多的考虑更突出一点的疾病,就来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但是淋巴细胞还是低的这种情况,淋巴细胞绝对数值低了以后,中性粒细胞在占比在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上发生了变化,反映出来的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但是实际的情况应该还是淋巴细胞的总数减少了。什么样的原因能够引起淋巴细胞的数值减少,最常见的还应该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有的时候是会影响到T细胞里面的CD4细胞,造成CD4细胞的减少。这种情况反映出来的,淋巴细胞的数值就会明显的减少。治疗策略就应该是以抗病毒为主的一种治疗模式,而如果是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确实是偏高的情况下,更多考虑这是一种细菌感染,去做一种抗细菌的治疗。所以如果在血常规里看到了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偏高,要考虑并不是完全都是反应细菌感染的一种表现。如果这个时候同时发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偏低的情况,还应该更多地考虑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的绝对值数减少,反应性的引起了这当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偏高,主要原因应该还是病毒感染问题。
语音时长 02:29

2021-10-15

57444次收听

01:53
败血症传染吗
大部分的脓毒症根据病原体的情况是不具有一定传染性的,除非病原微生物具有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才会具有传染性。所以目前大部分脓毒症的感染,是日常的社区获得性细菌,或医院内感染引起。但感染了具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引起脓毒症时,才会有传染性。脓毒症是否具有传染性要根据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情况来进行决定。社区或医院获得性病原微生物,不具备传染性,除非是特殊情况下感染了具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才会具有传染性。
02:19
败血症怎么预防
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第一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因素,第二根据宿主的情况。入住ICU的病人,置管有侵入性操作,那么发生脓毒症的风险会高。就可以给予拔管,甚至改变居住环境。若是老年人且免疫力差,则发生风险比一般人高。在感染时,如果发现病人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或早期的苗头,就要给予抗微生物的治疗。这是有效防止病人进入脓毒症,甚至休克阶段的预防措施。从这些方面进行预防,且在综合的情况下,才能防止脓毒症的发生。
01:55
败血症能治好吗
脓毒症根据病人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情况、处在的阶段、病人免疫力情况、机体情况来判断病人能否治好。找到感染病原的微生物,能在最基本的情况下从根本上清除病原微生物,这是治疗的基础。其次若处于脓毒症早期,可给予对症支持的治疗并改善末梢循环,则治疗可能性会高。但如果到了中晚期,引起多脏器的损伤,病人的循环差,且病人是高危人群,机体免疫力差的情况下,则治疗的风险会更高,那么可能会较难。
02:03
败血症与菌血症的区别
既往认为菌血症是血液循环中找到细菌、菌体的状态称细菌入血的状态,通常叫菌血症。而败血症是在细菌入血以后释放相应的毒素,引起中毒的症状,叫做败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实际上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由机体引起不同的临床的症状,病人会出现高热、畏寒,中毒症状等。这些实际是综合的表现,有时败血症和菌血症是没法完全独立分开的,但在脓毒症的状态下,是可以给予相应的检测,在菌血症时可给予相应的血培养,阳性率会更高一些。
01:47
败血症的症状有哪些
脓毒症主要是由于这种病原体的感染引起的,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还有全身炎症反应的变化,体温的升高,心率的增快,血压的降低,心动过速等。还有一部分病人会有中末循环的障碍,脓毒症不仅有临床表现,还会有炎症反应。所以脓毒症主要是由病原体感染以后,加上全身的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包括生命体征的变化这种改变,中末循环的改变。甚至有些病人会出现多脏器的损伤等,这些都是脓毒症的临床表现。
败血症是怎么遗传的
败血症是怎么遗传的,从本质上来说,败血症是因为各种致病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并且在血液中生长繁殖,造成这些毒素在人体内堆积,从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疾病,它具有自限性,不会出现感染的情况,那么这种疾病是怎么遗传的呢?
败血症怎么遗传呢
败血症怎么遗传呢?很多人都对败血症疾病的遗传问题存在很大的误区,以至于很多患有败血症的年轻父母不敢轻易生育,就怕孩子遗传此疾病,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败血症怎么遗传:
败血症最佳治疗时期介绍
有关败血症这种血液方面的疾病,大家都是只知道一个大概,其实导致败血症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不管是那种原因引起的败血症,败血症患者越早治疗越好,千万不要错过败血症的最佳治疗时期。
患了败血症应该检查什么
患了败血症应该检查什么呢?因为败血症很多人都是不太清楚的,因此对于这种疾病的发现就变得比较困难了,所以当我们出现了任何不适的症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的进行检查才行,那么到底患了败血症应该检查什么呢?
败血症身上会长红斑吗
败血症有可能会引起患者身上长红斑。不过,并不是所有败血症患者都会长红斑的,只有患者受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这些病菌感染,才有可能会诱发一些皮疹的发生,导致患者的皮肤出现红斑和瘀点等等皮肤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