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投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发布时间:2018-10-2459374次浏览

一般情况下,茯苓的功效有缓解失眠、利水,作用有健脾、渗湿。具体分析如下:

一、功效

1.缓解失眠:茯苓具有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2.利水:茯苓药性平和,具有利水的作用,利水而不伤正气,一般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

二、作用

1.健脾:茯苓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具有很好地缓解作用。

2.渗湿:茯苓具有渗湿的作用,对机体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相关推荐

02:02
肝肾阴虚吃什么中成药
肝肾阴虚可以服用坤宝丸等中成药,对调理肝肾阴虚的症状有不错的效果。坤宝丸由枸杞子、地黄、酸枣仁、珍珠母、石斛、麦冬、南沙参、当归等23味中药材配伍组成。方中的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地黄甘重于苦,质润甘滋,苦寒清泄。入心、肝经,清热凉血而除烦止血;入肾经,滋阴生津。全方配伍具有滋补肝肾、镇静安神、养血通络的作用,对缓解潮热多汗、失眠健忘、心烦易怒等肝肾阴虚症状,有比较好的改善效果。
月经第三天有血块排出提示什么
一般月经的血是不稀不稠,没有血块的。如果出现血块比较多,有可能是由于第三天的时候血量出血比较大、比较快。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形成凝血块排出。同时要看一下有没有其他的问题,像中医来讲出现血块往往认为存在血瘀。导致血瘀的原因比较多见,有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湿热、瘀阻都可以导致血块出现。可以根据您的其他的一些症状,来判断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症型。像寒凝血瘀的人,平时可能会有畏寒、肢冷,在经期的时候有经血加入,大量血块排出的同时,可能也会有小腹的发凉、小腹冷痛、腰酸凉、手足不温这些症状。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少吃冷饮,可以多吃些偏于温性的食物,像姜、羊肉这些偏于温性的食物。再一个就是气滞血瘀也可以造成这种血块。气滞血瘀的病人往往平时,也是性情急躁、易怒或者是比较抑郁,造成了气机不畅、肝失疏泄、气血淤滞造成了气滞血瘀。它可以在经期的时候可能会伴有乳房胀痛,两胁胀痛,心烦易怒这些症状,同时伴有月经量多、出现大血块、下腹坠胀的或者胀痛的这种症状。像这样的人,平时还是应该保持心情舒畅,少生气,也可以采用一些中药的辨证论治来进行调理治疗。还有由于气虚血瘀,气虚血瘀的病人,往往是平时会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心慌等症状,由于气血亏虚、淤血无力,所以就造成了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而出现月经时候出现大血块,这种人往往可能血量不是特别多,也有的人可能血量比较多,但是血色比较淡,这种也可以采用中药的辨证论治来进行治疗。如果说月经总是出现这种大血块,还是建议及早到医院就诊。
语音时长 02:32

2021-11-05

93889次收听

03:02
冷水泡脚好吗
身体出现发烧,甚至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可以用凉水来泡脚进行降温,除此以外建议不要用凉水泡脚。泡脚或者是足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保健或者治疗的方法之一,当人气血循环不畅,免疫力下降导致容易出现感冒,或感冒一直无法痊愈、头晕,身体虚弱,风一吹凉就感冒,或者容易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属于阳气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用足浴的办法进行治疗或者是保健。这种足疗保健一般热水同时在热水里面泡像花椒、干姜等之类的中药材。
02:02
女性晚上可以艾灸吗
晚上能否艾灸,这要根据女性的体质特征来,虚寒性体质可以,阳热性体质不行。首先要知道艾灸是个什么物质,然后要分清楚女性是个什么状态。艾灸是温经通络,艾条它是温性的,所以晚上艾灸对那些体质虚寒的女性比较好,温经通络祛寒,对这些患者比较适合。而如果这位女性阴虚火旺,或者湿热症,阳气比较盛或气比较足,一派阳盛之状,用艾灸的话势必会助长火气,火气重的话到晚上很难睡着,气盛湿热,本身人体代谢比较快,用艾灸通经络,助长阳气,导致人体阳热亢盛,晚上很兴奋,阴液不足,会出现睡不着,即使睡着也会出现阴虚、盗汗、说梦话、多梦等等一些症状。所以晚上是否能艾灸,要根据女性的体质特征来,虚寒性的体质是可以的,阳热性体质不行。
什么是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这样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而西医是视、触、叩、听的诊断方法。1、望诊是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包括面色以及舌象,比如观察患者的气色、舌苔等。2、闻诊是指听患者话的声音和气味的一些变化。3、问诊则是要详细地询问患者发病的情况,以及有什么不适症状。4、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其中,脉诊就是切脉,也就是把脉,是中医诊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中医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是不能够互相取代的,将四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病情,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从而为后期的正确治疗,提供一个判断的依据。
语音时长 01:19

2019-08-21

62588次收听

胃火大怎么治
胃火大表现为口臭、口干、大便干结,胃火大注意调整饮食、情绪、运动以及睡眠。首先饮食尽量不要吃辛辣煎烤的东西,会加重胃火旺的表现程度;适当吃些清淡、易消化的蔬菜、水果类食物,能清除体内胃火过盛。中医认为肝火犯胃,所以胃火大来源于情绪的焦虑不安,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过旺的肝火影响胃,出现胃火旺的表现。饮食、情绪以及睡眠是身体中密不可分的成分,调整好作息习惯,对胃火旺有一定帮助。适当运动也能帮助消除体内过多脂肪,以及体内过多热量,防止胃火过旺程度加重。综上所述,胃火旺尤其在饮食及情绪方面,对身体影响更大。所以要调整饮食、调整情绪、规律作息,不要影响到胃,导致胃火旺。
语音时长 01:38

2019-07-12

58876次收听

湿气怎么治疗
中医讲,脾是生湿的源头,各种因素伤害了脾的运行,那么湿气堆积在身体里边,运不出去就变成了湿邪。影响脾的因素有吃的太薄,或者吃饱了坐着不动,吃的太油腻,吃凉的太多。平常缺乏运动,这些都是生湿的一些不良的方式,怎么要治疗这种湿气,首先要改变不良的方式,要多运动,别吃凉东西,饮食上要清淡,不能吃得太饱,通过中药针灸按摩的方法来祛除湿气。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薏米,红小豆。当然薏米跟红小豆它性味都是偏凉的,适合于湿热的病人。有些人他是这种属于寒湿的,用薏米的时候要用炒的薏米,红小豆就不是特别适合。
语音时长 01:33

2019-07-03

55169次收听

睡觉流口水该怎么办
睡觉流口水由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疾病方面引起的,如果是口腔疾病引起,我们首先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疾病。特别是遇到睡眠流口水我们要注意,经常保证餐后刷牙,保证口腔疾病的预防,这是最常见预防疾病的最重要因素。第二个方面,遇到睡眠流口水,不要过度紧张,心理因素导致睡觉流口水是常见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放松一下心态,保证不要过度兴奋,保证睡眠比较好,这就不容易导致睡眠流口水。另外,还可以协助一些药物方面,药物方面比如吃些莲子或者收敛的药物,比如莲子健脾胃的,比如像茯苓这些有助安神的,它都可以来防止睡眠流口水。总之,我们要放松心态,还有调整睡姿来保证睡姿要正确,这都是可以防止睡眠流口水的。
语音时长 01:18

2019-06-27

62213次收听

01:52
睡觉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睡觉流口水包括疾病因素、睡眠姿势不对、患者睡前兴奋等因素造成。一、疾病因素:最常见是口腔疾病,如口腔的畸形或者牙龈炎;其次是胃部的疾病,胃部疾病如饮食不合、饮食伤胃,反胃会引起流口水;除此之外,老年人若出现突然睡觉流口水,同时还出现面肌痉挛时,要考虑脑血管疾病。二、睡眠姿势不对是临床中最多见的。三、患者比较兴奋,如在睡前过度兴奋以后休息不好,使得身体不能够完全进入深睡眠,此时也会出现睡眠当中流口水。
人参归脾丸的功效与作用
人参归脾丸的功效是非常多的,能够补气血,还可以健脾养心,对于女性调理月经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另外它还有帮助人抗休克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在用这种药物时不要同感冒类药物一同服用,还有一些食品也不能够一起吃。另外,高血压患者尽量不要用这种药。
03:22
排病反应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比如有些患者会表现出流鼻涕,鼻炎的患者会表现很多,打喷嚏、流鼻涕是病邪往外排出的过程;有的人痰很多;还有的人放很多屁或排便非常多,这可能体内沉积的宿便或者痰湿通过这样的途径排出;有的病人可能排汗很多;还有的人表现出在秋天很容易走皮肤,皮肤上会长红斑、红疹,会有瘙痒,甚至原有的皮肤创面会扩大,湿疹的面积会扩大或流水;还有些人会有另外的反应,可能更能吃了,超过了他正常的食量;有的人要闷头大睡。排病反应是因为病邪从深层向表层去排泄,在这个过程中,病邪有很多途径排出身体。以上这些反应都说明人体在动用正气,由于动用了正气,需要一个修复的过程,所以无论是哪种,都是人体在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一个过程。
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红花是一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药材,很多中医在配药的时候会选择搭配一些红花,红花的功效非常多,可以活血,止痛,一些月经不调,痛经的人可以服用,医生开的药物中都有红花,红花除了这些作用,还有很多的功效。
石斛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石斛的功效与作用有补肾壮阳、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改善睡眠、抗氧化。具体分析如下:
湿热新论是什么
湿证多见,而且湿热证尤为多见。《温病条辨》说:“寒湿固有,湿热尤多也”。平常也有寒湿,而以湿热为多,寒湿的很少,起码在北方地区很少,广州地区我也经常去,那广州地区湿气更大,湿证更多,寒湿的少。而且叶天士也强调,不管他体质如何,化热得多。叶天士明确的提出:“阳旺之躯,胃湿恒多;阴盛之体,脾湿也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总是要花热的。
中药汤药煎服法和膏方服用常识及注意事项
中药服药时间如何选择?服用中药时间点的选择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服用中药时机大致可概括为六个时间点。第一饭前服,第二饭后服,第三餐间服,第四空腹服,第五睡前服,第六隔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