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投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鹅口疮都有什么症状

发布时间:2020-11-2060050次浏览

鹅口疮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鹅口疮有什么症状也是很多家长关心的,希望可以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本文将通过介绍而鹅口疮的成因说明鹅口疮的具体症状,希望对家长和患者有一定帮助。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是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特别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乳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

鹅口疮发病时,患儿的口腔、内舌、软腭处多会出现乳白色的奶块状的膜状物质,分布呈现出点状或者是片状。刚开始发病的时候,患儿可能只是在舌头面上起白色斑块,随着病情加重,这种斑块会一直扩散到牙龈或者是上颚、腮等处,而且患处的周围的口腔黏膜还会充血,口腔内会有灼热和刺痛感,孩子喝奶或者进食的时候,这种感觉会加重,这也就是孩子为啥不愿意进食的原因了。

以上便是鹅口疮的一些症状,希望对于家长有一定帮助,也希望发现病症后及早就医治疗。

相关推荐

01:52
婴儿鹅口疮严重吗
婴儿鹅口疮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新生儿或者是婴幼儿口腔内,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的小点或小片状物,比较大的可以融合成片。通常认为是新生儿或婴幼儿的菌群失调或者免疫力下降、口腔不卫生等引起。鹅口疮没有全身的症状,一般不会引起发烧,不影响吃奶。家长可以用棉签在鹅口疮表面涂擦制霉菌素,并且对宝宝加强护理,严格消毒,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用棉球或棉签给宝宝清洗口腔,保持清洁卫生,可以有效的减少口腔内发生感染。
03:12
1周岁宝宝流口水严重是为什么
一周岁的宝宝流口水比较严重,可能是以下的原因。第一是宝宝本身在一周岁,处于乳牙的萌出期,乳牙在萌出过程中,会导致口水分泌相对增多,而此时并没有牙齿保护,所以孩子的口水会比较多。第二种情况,宝宝此时本身吞咽功能是不完善的,当唾液腺比较多时,分泌的比较多,又不能及时的把口水咽下去,容易导致宝宝口水比较多。当然,有可能是病理性导致的口水过多,最常见的是口腔内的感染,有的宝宝由于口腔内,出现口疮、鹅口疮,口水会流的比较的多。另外比较大一点的宝宝,有可能受到外界的感染,出现疱疹。
鹅口疮的症状有哪些
鹅口疮又叫做急性假膜性的念珠菌口炎,容易在新生儿当中发生,或者如果长时间的使用抗生素,或者长时间使用激素,以及HIV的患者,或者是有免疫缺陷的患者,也容易发生额口疮。鹅口疮主要的表现口腔内有一些散在的色如白雪的损坏,容易引起口腔内有白色假膜,再用棉签把白色的物质去掉之后,会出现发红的黏膜,同时还会伴有疼痛感,而且孩子还会出现烦躁不安以及哭闹,不爱吃奶等症状,可以到正规的医院去进行检查和鉴别诊断,以便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对于新生儿的鹅口疮,一般用制霉菌素溶液来涂擦是比较有效的。
语音时长 01:07

2021-04-09

64933次收听

鹅口疮疼吗
鹅口疮是有一定的疼痛感的,所以在宝宝发生鹅口疮以后,容易有祛湿和哭闹的症状。鹅口疮多数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内的主要表现在口腔的黏膜会出现一些散在的色如白雪的病灶会出现疼痛感。对于鹅口疮的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碳酸氢钠溶液来清洗,或者使用冰硼油来进行治疗。要同时对妈妈的乳头、奶瓶、被褥以及宝宝的玩具等,都要每天进行清洗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影响愈合的过程。多数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够痊愈了。
语音时长 01:02

2021-04-09

109704次收听

如何才能根治鹅口疮
如何才能根治鹅口疮呢?鹅口疮主要发病与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最为常见,而这种疾病虽然容易控制但是却不容易根治,反复发作的情况十分常见,这让父母们都非常的担心,其实想要根治鹅口疮不仅需要正确的治疗,日常的护理也是不可少的。
鹅口疮是怎么回事
鹅口疮是怎么回事呢,说到鹅口疮这么一种疾病,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这种疾病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
怎样预防鹅口疮有效
怎样预防鹅口疮有效呢?鹅口疮作为一种婴幼儿十分常见的疾病,在生活中不仅仅有着高超的发病率,近些年来这种疾病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提高对鹅口疮的预防意识,那么,怎样预防鹅口疮有效呢?
对于鹅口疮的简介
刚出生的小婴儿大多都娇小可爱,让人疼惜,可是他们对于新世界中的各种细菌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也是很薄弱的,所以容易感染和患玻鹅口疮就是这样一类病症,但是很多人对鹅口疮并不了解,那么下面就为大家说一说关于鹅口疮的简介。
鹅口疮的患者如何做护理工作
鹅口疮患者如何做护理工作呢?因为鹅口疮的出现与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卫生方面,所以患上了这种疾病更应该注重与护理,只要这样才能够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那么鹅口疮患者如何做护理工作呢?
白口疮和鹅口疮的区别
白口疮指口腔粘膜上以牙龈、舌体、两颊、上颌出现黄白色溃疡或疱疹,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这种情况,除了口疮部位疼痛明显外,孩子还会有流口水、厌食、腹痛、发热等症状。鹅口疮是由于孩子口腔内部感染白色念珠菌,有传染性,以口腔、舌上蔓延白雪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这种病特有的白色斑膜,很象残留的奶块,不容易刮掉。如果用力剥掉,斑膜下的溃疡面上有渗血。鹅口疮不痛,不流涎,孩子一般没有发热,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一般也是比较好的。重症鹅口疮斑膜可融合成大片,向下发展可蔓延到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呼吸困难和腹泻。
语音时长 01:10

2020-03-18

63411次收听

鹅口疮治疗方法有哪些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一般鹅口疮的话,用碱性溶液,如2%-5%的碳酸氢钠,也俗称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的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婴儿室应该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防传播。预防的情况下,产妇如果有阴道霉菌病的时候应该积极治疗,切断感染途径,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洗净,再蒸10-15分钟。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清水洗清乳晕和乳头,应该经常洗澡,换内衣,每次抱孩子的时候应该洗手。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应该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属,家长分开,并定期消毒。婴儿室应该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防传播,婴儿经常性的应该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语音时长 01:34

2019-11-13

62471次收听

02:22
鹅口疮是什么
鹅口疮又叫雪口病、白念珠菌病,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见于婴幼儿。白色念珠菌感染是微生物的一种,可出现在口腔,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在体弱的成年人也可感染。白色念珠菌也可以出现在健康儿童的口腔中,但并不至病。婴幼儿鹅口疮,多是以下几种原因导致的: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候由于接触到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或者接触了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等。3、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有时候因为交叉感染而患鹅口疮。4、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激素,可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02:14
鹅口疮治疗方法
如果患了鹅口疮,可以用碱性溶液进行治疗,如2%-5%的碳酸氢钠,也俗称小苏打,来清洗口腔,也可涂擦冰硼油、制霉菌素混悬剂等。在平时喂养中对婴幼儿要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同时要注意隔离,在哺乳时要注意奶瓶的消毒,以及母乳前妈妈要用清水擦洗乳头,以防鹅口疮加重。平时要做好对鹅口疮的预防,比如产妇如果有霉菌性阴道炎要积极治疗,切断感染途径。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洗净后再蒸10-15分钟。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清水清洗乳晕和乳头,并经常洗澡,换内衣。每次抱孩子的时候应该洗净双手。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应该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分开,并定期消毒。婴儿应该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鹅口疮反复长怎么办
鹅口疮的发生跟孩子免疫力低下是有关系的,跟不注意卫生也是有关系的。鹅口疮只要合理治疗,一般恢复的还是比较快的。治疗鹅口疮可以选择制霉菌素片碾碎,然后用香油混合,涂抹在有白色膜状物的这些部位,只要有白色膜状物的部位都要涂一涂、抹一抹。另外也可以用5%的碳酸氢钠稀释以后再涂抹。两种方案可以间隔使用,效果更好。除了用药之外,还要加强护理,不要盲目用药,特别是抗生素,不要盲目使用。激素更不要随便使用。还要注意卫生,如果乳头不洁或者喂养者的手指伸入宝宝口腔,也会导致感染,不容易好转。另外,孩子玩的玩具、毛巾、奶瓶、奶嘴、尿布这些东西都要做到及时的清洁或者消毒,就可以避免病情的反复。经过药物的治疗,几天以后如果鹅口疮消失了,那么我们建议再用3到5天巩固一下疗效,一般就不会再反复出现鹅口疮了。
语音时长 01:35

2019-09-02

58121次收听

02:36
鹅口疮怎么治疗
鹅口疮为真菌感染后小孩口腔黏膜出现的一种白膜状疹子。鹅口疮治疗起来很简单,只需用制霉菌素涂口腔,两次能缓解。但很多孩子的鹅口疮用药缓解后又会反复,这主要是由于感染源没有消除。因为鹅口疮一般都是经入口引起,菌存在的地方无法确定,小孩啃玩具或擦嘴的毛巾、手巾不干净,上面含有真菌,虽治疗了口腔内问题,但口腔外的真菌没有进行消灭,还会重复感染。所以这时护理应特别注意,除用制霉菌素涂口腔,用盐水漱口外,要注意消灭环境外、口腔外的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