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投平台,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糖尿病用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2-1354676次收听

语音内容:

糖尿病用药要根据糖尿病的类型来确定。
如果是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胰岛功能衰竭,所以必须胰岛素治疗,不能口服降血糖的药物,只有补充胰岛素治疗才能够控制血糖。妊娠糖尿病,不能口服任何降血糖的药物,以免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也必须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而且建议用人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口服药包括磺脲类促泌剂,主要是促进胰岛素分泌,老年人用磺脲类促泌剂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磺脲类促泌剂主要包括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比嗪,格列喹酮,格列本脲,其中格列本脲降血糖的作用最强,很易发生低血糖;还有是双胍类,主要是二甲双胍,当然包括二甲双胍肠溶片和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还有是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阿卡波糖,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控制餐后血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怎么控制血糖,一定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来进行。对于糖尿病的控制血糖来说,实际上目前来说可能是常说的叫做五驾马车。对于血糖控制来说,一定要遵循五个方面:首先就是饮食控制。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做到运动治疗,饮食和运动这是治疗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药物的治疗,药物治疗目前来说包括八大类,不同种类的药物之间的联合,帮助患者来控制血糖,这是第三点。第四点,对于糖尿病病人要进行自我监控,所谓的自我监控就是需要患者,监测血糖或者尿糖,自行地监测。根据血糖和尿糖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患者来控制血糖的水平,调整药物的用量。第五,对于糖尿病知识的患者教育,患者教育是建议患者在正规的医院就诊。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对于糖尿病血糖的控制的认知,和控制血糖的知识的管理,以及相关的一些定期的检测,这些都是对于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五驾马车来说是齐头并进的,是同等重要,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因为大家都知道,饮食和运动是治疗的基础。如果不控制饮食,不改变运动的情况,血糖也是不好控制的。
语音时长 02:23

2021-10-15

88539次收听

02:49
吃了饭还是感觉肚子饿是怎么回事
刚吃完饭就出现饥饿的症状,可能与以下的疾病有关。第一个是高代谢类的疾病,比如糖尿病或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这个是因为,糖尿病整体的人体是处于高代谢的状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也是全身的肌肉、脂肪、糖代谢都处于高代谢的状态。第二消化系统疾病本身的情况,比如有小肠吸收的障碍,比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来的急性胃炎,然后食物进入了胃之后,没有办法被有效地吸收,这个时候肠胃有饥饿的感觉。当然也有可能就是单纯的代谢比其它的代谢要高一点。
糖尿病吃中药怎么样
糖尿病是西医诊断病名,从中医辨证角度来讲,如果多饮,多食,多尿,伴消瘦,舌质红,苔少,说明是阴虚燥热所致,如果舌苔白或者白腻,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则属于寒湿困脾所致。
高血糖患者如何控制血糖药的剂量
如果是采取用药控制血糖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增减药量或者随意改变药物种类。服用降糖药的患者可以在家自行监测血糖,然后请医生给予剂量或者药物调整。高血糖的患者是指血糖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患者高血糖会有口渴、大量排尿、大量饮水、消瘦等症状。如果患者发现自己或者家人有以上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高血糖如果持续时间长,对患者的危害比很大,并且长时间高血糖或者是血糖很高是很难把血糖降到正常的,因此高血糖的患者,在早期就要采取措施控制血糖。高血糖的患者不能只依赖药物降糖,还需要自己在平时多注意,要忌含糖食物;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要适当的体育运动,消耗体内热量;要少吃油大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语音时长 01:35

2020-02-12

52023次收听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的发生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生活习惯等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父母得了糖尿病,孩子得糖尿病的几率就比较大,在同卵双生子中1型糖尿病同病率达30-40%,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接近100%。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包括其父母、子女和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的三点五倍。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很担心会把自己的病遗传给下一代,其实并不是糖尿病患者的下一代,一定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糖尿病属于多基因的遗传病。但遗传因素在其发病病因中只占10%,另90%与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过量、运动量少、吸烟、酗酒等有关。
语音时长 01:26

2020-01-14

59267次收听

02:26
打胰岛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常见的一种药物,常见的有皮疹瘙痒、低血糖、体重增加这几方面副作用。局部出现皮疹瘙痒,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皮下的硬结,尤其长期注射胰岛素,硬结会更多见一些。注射胰岛素之后有的患者会出现下肢的水肿,这往往和胰岛素的特点、作用相关联。皮下注射胰岛素,最常见的就是低血糖。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根据对胰岛素不同的敏感性,来调整胰岛素的剂量,避免出现低血糖。胰岛素作为一种合成的激素,长期使用胰岛素往往会带来体重的增加,它也是胰岛素的副作用之一。
糖尿病会遗传吗
答案是肯定的,糖尿病会遗传,不管是一型糖尿病是二型糖尿病,它都有家族聚集性,那么一型糖尿病,主要是有一个主效基因,在主效基因叠加次效基因的基础之上,有一个遗传的倾向。那么二型糖尿病家族聚集性更明显,它是有多效基因,多种基因重叠作用而引起的一个遗传,没有主效基因,也没有哪一个是占主导地位,但是它的遗传和一些单基因遗传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双眼皮儿,青光眼,白内障等等它的遗传是不一样的,这是属于单亲遗传,那么糖尿病是属于多基因遗传,并不是说父母得了糖尿病,孩子就100%得糖尿病,也不是说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女不传男这种情况,但是如果父母是糖尿病,那么孩子患糖尿病的几率要比父母不是糖尿病的孩子患几率要大得多,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这后天是可以进行预防的,虽然说有遗传基因存在,但是他后天不一定发病,如果生活习惯好,喜欢健身,保持体重在理想的范围之内,那么即使父母有遗传基因存在,经过后天的努力仍然可以降低糖尿病发病几率。
语音时长 01:41

2019-12-09

56092次收听

02:46
2型糖尿病如何预防
2型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通过日常的健康管理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首先是控制体重和减肥,因为超重和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第二、监测血糖,对于年龄大于45周岁,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有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还有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糖。第三、情绪的管理,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会导致内分泌激素异常,导致糖尿病。第四、饮食疗法尤为重要,要有选择的合理分配营养,控制饮食,定时定餐。第五、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得了妊娠糖尿病怎么办
得了妊娠糖尿病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的配合,如饮食运动还不能够控制下来,只能够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主要要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制定热量总表,然后分配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运动的治疗,包括饭后一小时进行慢走,或进行一些不是很剧烈的运动,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够使血糖控制良好。大部分口服药不能使用,容易导致胎儿畸形,所以妊娠糖尿病患者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胰岛素注射方案,把血糖控制好,才能够保持妊娠期间的安全。妊娠糖尿病一旦确诊之后,主要目标是要把血糖控制在良好合理的范围之内,防止产生糖尿病的代谢并发症以及妊娠并发症。
语音时长 01:11

2019-05-30

57503次收听

02:05
低血糖吃什么
如果患者产生了低血糖的症状,首先要摄入葡萄糖。因为低血糖本质上是因为葡萄糖的减少,造成了交感神经兴奋、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的表现,所以首先要补充葡萄糖。葡萄糖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包括糖块、含糖的饮料,这些是最容易升高血糖的食物。如果没有糖块或含糖饮料,可以吃米饭馒头、面条饺子。这些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也会变成葡萄糖,能够升高血糖。所以进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值得注意的食物是巧克力,巧克力的含糖量相对比较低,升高血糖的作用并不是非常快,所以并不是低血糖患者的首选。
糖尿病人能吃红薯吗
糖尿病患者们是可以适量吃红薯的,红薯中有着糖成分,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适量的吃,如果吃多了,摄入身体中的糖成分就会比较高,所以不能够多吃,避免使自己的血糖得到增加,加重糖尿病的病情,从而引发并发症,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平时吃东西一定要注意。
糖尿病吃什么好
治疗糖尿病除了按时吃药打针,日常的饮食也得多加注意。有不少人都认为糖尿病患者很多食物都不能吃,因为会导致血糖升高。其实不然,糖尿病患者能吃的东西很多。比如说无花果、火龙果、紫菜、黑木耳、苦瓜、黄鳝等,这都是一些降血糖很好的食物,适合血糖高的人和糖尿病患者食用。
02:33
糖尿病病人低血糖怎么办
出现低血糖最常见的症状是胸闷、心慌、出冷汗,严重的病人肢体会出现抖动。首先需要测血糖,明确是否是真的低血糖,可以先喝液体饮料或吃含糖食物,迅速补充低血糖的症状。一般半小时会缓解。出冷汗、心悸的症状可能在血糖恢复一个小时后才会有明显的缓解。
糖尿病喝“粥”血糖高
大米是我国南方居民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将其煮成“米饭”或“粥”是人们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有研究发现,等量大米煮成的“米饭”或“粥”对糖尿病病友进食后血糖有不同的影响。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初步探讨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期间收治的Fontaine分级Ⅰ-Ⅳ级糖尿病患者150例(176条患肢),采用以介入治疗为主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临床疗效、踝/肱指数、治疗血管再狭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