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投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锥虫性“下疳”的鉴别诊断

发布时间:2018-08-1759793次浏览

锥虫性“下疳”是指寄生原虫引起的下疳,需要与一期梅毒(硬下疳)和疳积鉴别诊断。一期梅毒容易诊断治疗,如果抓住时机及时诊治,可完全治愈。疳积多发于儿童,多是由于营养失衡导致的。检查时应注意区分。

布氏锥虫系细胞外寄生原虫,其亚种形态均极为相似,故统一叙述,虫体中央有一个核,后端有一个动基体,鞭毛附着于动基体,沿虫体侧波状膜到达虫体前端后游离,锥虫形态多变,外形为长纺锤状,有细长型(长20~40m,游离鞭毛长达6m)或粗短型(长15~25m,宽3.5m,游离鞭毛短于1m或鞭毛不游离),细长者多见于外周血液内,呈梭状;粗短者多见于组织内。下面介绍锥虫性“下疳”的鉴别诊断:

得了<a href=多发性骨髓瘤怎么治疗.jpg"/>

1、一期梅毒(硬下疳):

一期梅毒也叫原发性梅或初疮,其临床损害为硬下疳与近卫淋巴结肿大。硬下疳病人不论就忌讳或预后而言,都极为笨重。早期梅毒病人虽然传染性最大,但较易诊断、治疗,倘能早期确诊,及时给以有理治疗,既可完结贯彻治愈,又可免于播音和危害社会的目的。因而对于一期梅毒必须格外讲究。

2、疳积:

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临床表现两种锥虫侵入人体以后的基本过程包括:初发反应期和血淋巴期,以及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膜炎期。初发反应期:患者被舌蝇叮咬后约1周,局部皮肤肿胀,中心出现一红点,即锥虫下疳。

相关推荐

什么叫昏睡
昏睡是一种临床症状,它是意识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就是患者持续处于沉睡的状态,轻度的刺激不能让它觉醒需要比较强的刺激才能唤醒,比如说高声的呼唤或者是强烈的疼痛刺激等,并且有一定的言语反应能力,可以回答简单的问题,但是不能够完全的回答,停止刺激之后又很快的进入睡眠状态。昏睡可以有很多种疾病引起,比如说重症的疾病感染、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等;另外,心脏病变、中暑、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危象等疾病都有可能会导致昏睡这个症状。
语音时长 01:00

2021-05-20

91323次收听

经常犯困是什么原因
不少的人在大白天,可能都会经常性的出现没有精神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劳累而导致的,我们应该了解它到底是因什么原因而引发,比如说最为常见的因素就是睡眠不足,缺乏营养元素,工作过度,当然也有可能是肝功能异常而引发,如果患有了肝脏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经常性犯困等。
引发锥虫性“下疳”的病因是什么
锥虫病是一种传播寄生虫病,布氏锥虫是病原体,它主要寄生在采采蝇和人体上。当寄生着病原体的采采蝇咬人后,锥虫便随唾液进入体内,并发育繁殖,散播全身,有时会引起硬性下疳。若患者长期感染不治,还可能引起脑膜炎。
如何诊断锥虫性“下疳”
患有昏睡病的患者,会有三个阶段的病发反应。初期患者会出现锥虫下疳,到了血淋巴期会使淋巴结肿大,并有头痛发热等症状,脑膜脑炎期出现异常反射,患者进入昏睡状态。此病可持续半年之久,非常危险,需及时治疗。
锥虫性“下疳”的预防方法
非洲锥虫病对患者具有非常恶劣的伤害,轻则引起疼痛、恶心呕吐等症,重则使患者昏迷甚至死亡,所以做好预防非常重要。由于此病主要来源于寄生原虫,所以从源头上隔绝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平时应给家里做好卫生清洁,注意杀虫,外出时要做好防病虫措施。
睡懒觉人的福音,早睡早起可能患上早起综合症
早睡早起也许是个健康生活的良方,不过对有些爱早起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个不幸被写进基因的状况。这些人患上了家族性睡眠时段超前综合征(FASPS),患上这种罕见病症的人上床和起床的时间都比其他人要早四个小时。研究了培养的人皮肤细胞中一种已被确认的变异蛋白的行为后,研究者称该综合征的根源可能是细胞核的一种简单蛋白输出。